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职场识人术技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职场识人术技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是老板,有人说你的员工以前是他公司的,很不靠谱,你会怎么办?
我觉得可以暂时留用,毕竟做出来的业绩是真的,反而我觉得一个老总对与员工过分关注,背地里说这些,那么这个老总是不是不太靠谱的合作伙伴,如果你俩反目成仇他是否也会背后踩你一脚
作为管理者,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面试的人,业务能力也在那里摆着呢,周围同事也都认可他的能力。能为公司带来切实的利益,这足以说明这个员工是没问题的。用人看的是长处,避其短处。不要因为别人三言两句而没有了自己的判断力。难道一个人两个全公司的人都看走眼了么!反而是这个老板,这么追着离开的员工不放,斤斤计较,不是一个大度之人!他是你的竞争对手,说话最不可信。
可以先考察一下员工,看对方是否适用。有很多人其实不管对方靠谱靠谱,就只要能发挥员工的作用和价值,他们都不会有意见。
1.有的员工太不靠谱,已经踩了公司的底线,那么就不能用。
有的确实是老油条 ,总是旷工,还拿工资。不能完成公司下发的任务,那么就不能用。
有的虽然老油条,但是做事很快,任务完成的很快很好,那就可以容忍。
2.多发挥员工的价值,加强管理。
会不会用人,要看管理者怎么用。做到奖惩分明,人一旦脱离掌控,肯定难以发挥作用。
先重点观察一下这位不靠谱的员工,发现问题就先教育教育,他表现好了就奖励奖励。有的还是会做出自己的成绩。
主要看公司的管理和制度,已经是否有人引导。
3.对于那种实在过分,难以达到自己的管理效果,也难以发挥其作用。屡教不改,总是难以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还不端正的,直接开除就可以。
既然是老板,只要这个员工实实在在的给公司创造利润,为什么不用?就算入职有夸大成分,只要能力胜任先有岗位,为啥还要计较那么多?管别人怎么说,只要员工能给自己挣钱创造利润就好,公司是干嘛的,不就是为了挣钱吗?
他说,听到起就是,下来后不理睬。
即便,我的员工之前确实不靠谱,那也只能说明他的过去。只要现在这个员工的直接上司没说他不靠谱就行。
理由:一、人是会变的。以前不靠谱,不代表现在不靠谱。二、说他不靠谱的人有可能自己都不靠谱。
请教:孔子的识人方法,我理解对不?你认同不?
古圣先贤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观人的方法,一句话12个字,“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记住了,看人再不会走眼。
孔子的原文是这样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说,看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分析他的动机,再看他这样做是出自本心吗。这样去观察一个人,他还有什么隐瞒得了呢?这句话反应了孔子观人的三重境界。
第一、视其所以:看人先看他做了什么
首先是视其所以,就是看人先看他做了些什么,做的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看人不要先去考虑他动机的善恶,而要先看行为本身的价值。因为实际上,有很多的好心办坏事,这种情况似乎可以得到原谅,但恶的行为最终会造成不好的后果,行为者要对后果负责。正如清朝金樱写的楹联讲的“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但是,行为带有隐蔽性与和欺骗性,动机上也存在故意与过失。善的行为可能出于伪装,恶的行为也可能出于过失。所以还要看第二点
第二、观其所由:看他做事的动机
首先,对于恶的行为即便有善的动机,孔子认为也要对结果负责。就像子贡所说的,君子之过如日月之亏,***都看得见。识人就会犯错,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孔子赞扬颜回“不贰过”。其次,在对待善的动机上,孔子划分为三类:真心为善;伪装为善;忍着为善。真心为善不用多说了,伪装为善是就是那些***善人,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去做善事。难点在于如何看待“忍着为善”。这就需要看子所说的看人的第三点。
第三、察其所安:观察他人心之所安
最后观察人心之所安,这就是为了解决“忍着为善”的问题。有人做了实实在在的善事,动机也是纯正的,但是却不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比如给受灾地区捐款,很多企业和人是因为别人捐了,我才捐,是一种跟风和从众,还有一些甚至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活着把慈善当作一种营销的手段,内心并不一定是乐意的。
小结:
孔子识人术,记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2个字,三重境界,看人再不会走眼。孔子用寥寥12个字告诉我们如何从行为、动机,以及所乐之事三个递进层次去观察一个人。言简意赅,意义深刻,对我们今天观人识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真乃孔圣人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职场识人术技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职场识人术技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