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职场中的人际边界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职场中的人际边界包括哪些方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四种人际互动界限?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为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公众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通常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
社交距离:大概是120-370cm,就像隔一张办公桌。工作场合人们多***用这种距离交谈。
个人距离:大概45cm-120cm,大概伸手能碰到对方,虽然认识,但没有特别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为划分了四种距离,每一种对应的和对方的关系,其中就有适合恋人的人际互动界限。
首先就是公众距离,12-25英尺,也就是3.5米到7.6米之间,是我们一般在社会上会和陌生人保持的距离,在你不熟悉的别人的情况下, 人们都会下意识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很正常的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但是要达到有效的人际互动,这个距离就必须缩短。
社交距离,4-12英尺,也就是1.2米到3.7米之间,这体现在公事上或者礼节上较正式的关系,大概就像隔着一个办公桌一样,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比如在会议中时常会在位置的中间摆放茶几或者茶杯就是为了隔开这种距离。
个人距离,1.5-4英尺,也就是46厘米到122厘米之间,这种距离会有轻微的身体接触,伸手就能碰到对方,这种距离一般适用于虽然认识,但是并没有什么特殊关系,这是在进行非正式的个人交谈时最经常保持的距离。和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为宜。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最后就是适合恋人之间的亲密距离,6-18英寸之间,也就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间,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的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14-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以表现为挽手,促膝长谈之类的,但是这种距离,一般异性只适用于恋人,情侣,夫妻之间,而同性则是亲密好友。
设立人际界限的重要性?
团体像是家庭,里面有父母、子女,这些影像会从其他组员那里看到、体验到,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投射。这也是团体工作的重点。
有时候团体里会发生,如果某个其他组员的状况不好,这个组员会异常着急,情绪的起伏冲突剧烈。那种感觉就如同“你不好起来的话,我也就不能好!”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是对配偶说、子女说、父母说。
听起来,在二者之间没有界限,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不幸就是我的不幸。而这种的“不能分开”,展现出的正是一种“边界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下,这种为对方焦虑、担忧、着急的现象常被理解为爱。在极致的情况下,甚至觉得害怕父母老去,觉得父母一旦去世,自己也就没有了活着的价值、意义。
一个孩子曾经在母亲的***里十个月,那是一种共生的状态。然后来到这个世界上,依然保持着这种状态。婴儿会识别母亲的喜怒哀乐,那是超乎语言的。一个焦虑的母亲也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脱离这种共生状态的过程。
但很多人走进坟墓的时候还只是孩子而已,因为终其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没有完成将边界划分清晰这个任务。边界的不清晰意思是无法有意识地感知“我是我,你是你”。于是会将我的视为你的,我的感受投射给你,我的意愿强加给你。这是一种依赖,也是一种无法将他人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允许他人有他人自己的议题,能看清楚什么是自己的焦虑,什么是他人需要自己去面对的问题。
在团体里,当边界不清的议题出现时,它往往是跟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孝道、情谊混为了一谈,其实边界不清并不是真正的情深意切,而是不能允许他人独立地作为他人,其根源是自身的无法独立。因此要拽着他人跟自己一道,需要他人活在自己的界限内,否则自身的独立存在就缺乏了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问当事人:“为何他/她好,你才能好呢?”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会令当事者去打住,并开始反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职场中的人际边界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职场中的人际边界包括哪些方面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