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和珅职场晋升技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和珅职场晋升技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果你是和珅,该如何保全自己?
和珅并不是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滑稽可笑,不学无术,肥头大耳的样子,颠覆我们心中形象的真实和珅是长相很帅,头脑聪明,也很有才,和珅确实很有本领的。据说他会满汉蒙维等多种语言,这在老气横秋的朝廷官员里足以鹤立鸡群了,可见是个语言天才,放到今天社会考个托福应该没问题。此人灵巧狡黠,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举一列子,传说和珅入宫侍卫,乾隆皇帝巡游,轿子落地皇帝不见下轿,只有和珅会意,急忙壶上前,原来皇帝内急,事毕方下轿步行,从此深得乾隆宠爱。和珅一路升迁,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侍卫大臣、步军统领以及尚书类职务,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炙手可热。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还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还是纪晓岚大学生领导,你说气人不气人。但和珅就是那么有才,绝非浪得虚名,纪晓岚在当时也得巴结于他。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和珅就是一个才貌双全,命运垂青的有为青年,有一个开挂了的人生。
不幸的是乾隆皇帝一去世,就被盯他多年的新君嘉庆皇帝给除掉了,人生逆转何其快也。但以和珅的聪明和能力,在嘉庆皇帝登基前,不那么得意忘形,不那么狂妄无礼,不排挤嘉庆皇帝老师朱珪,小心侍奉储君,最重要一点就是贪婪敛财的心收一收,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人生了,甚至在保全性命同时再次获得嘉庆欢心。
如果小编是和珅,那小编唯一的活路就是带着老婆孩子以几钱,在自己还没失去权力时偷渡出海,去别的国家当个富家翁。
当然,和珅也可以像讨好乾隆一样讨好嘉庆,得到嘉庆的信任。
然而这些想法但是不现实的。
嘉庆皇帝是不会留下和珅的,因为一个权臣留在身边很危险,而且刚上任的嘉庆需要一份功绩来证明自己,而合身则很不幸的符合条件,所以和珅必死,放权的话只会死得更快。
而自立为王也不可能,和珅的权力说白了还是皇帝给的,清朝的君主专制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和珅有没有权力只是皇帝一句话。
事实证明,他失败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钱是保不住了,咱们还是讨论一下保命的问题吧。
和珅之所以会被重用,不仅仅因为长得漂亮。
乾隆其他本事不咋地,就是会享受。但是享受就需要花银子,就需要有人给他捞银子——你看明朝的朱由校,知道东林党人喜欢用唾沫星子淹死人,就拿魏忠贤出来下黑手,整治东林党。
乾隆也是一样,把和珅捧这么高,就是因为这个人会捞钱。你看那著名的“议罪银”,光明正大的捞钱啊!不仅光明正大,还有理有据,除了和珅,还有谁能搞出这一套东西来?
和珅难道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他是个“人精”,肯定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一死自己就要倒霉。而自己倒霉的理由,肯定是手里的“钱”和“权”。
钱是贪来的,乾隆不在乎,不代表嘉庆不在乎;权力太大了点,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户部、刑部)三部尚书、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大臣、步军统领……整个大清都被和珅握在手里,嘉庆能忍?
但是,乾隆那脾气,自己都退休当了太上皇,还死死的抓住权力不放,和珅也不敢轻易向皇子们示好,怕得罪乾隆。
(影视剧中的丰绅殷德)
你好,我是穿棉背心的新青年,非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是和珅,该如何保全自己。
我们先回顾一下和珅的人生轨迹。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原名善保,善保、善保,最了解他的人是谁?他的父亲,钮祜禄•常保。为什么要给和珅取这个名字呢,那肯定是从小看老,他从小就看出来和珅以后必定位极人臣,再加上他们家对康熙有恩,而且乾隆下江南时,和珅的父亲常保都是随行保驾护航!和珅以后的路肯定会很顺,但是太顺又容易冒头,枪打出头鸟,所以取名善保,意思是任何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保全自己。
奈何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美玉难遮慌忙。和珅太优秀了,我们看他四个身份:
一、官二代,做的很好,不跋扈。
二、权臣,做的也很好,有能力,有魄力。时刻为皇上着想,做皇上的小跟班。
三、商人,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算得上是商业奇才。
四、皇亲国戚,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和乾隆那可是亲家。
每一个身份他都做的很好,像他的名字一样,善保,做什么事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结党,这个很重要的,关键时刻能保命的。但结党要看同谁结,首选就应该加入***。太子何人?将来的皇帝呀,如果能成为太子红人、得力干将,在皇帝面前为太子极尽美言,我想嘉庆登基后也不好意思拿和坤开刀。偏偏这和珅仗着皇帝身边红人,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又与太子老师是死对头,不召来杀身之祸才怪呢,人家早就看你不顺眼了,这叫皇帝“图财害命”。也只能怪这和珅想钱想疯了,只知道捞钱不会搞社会关系。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刘墉考中进士时,和珅才一岁,为何他的职位没有和珅高?
这话说的……难道说年龄大就一定官做的大吗?这二者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
刘墉和和珅都算是清朝比较有名的官员,而我们了解刘墉大多是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而了解和珅则是在《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宰相刘罗锅》中。我们对于刘墉是比较喜欢的,而对于和珅就比较厌恶了。
但是抛开我们的好恶来说,刘墉的职位没有和珅高的关键原因便在于能力没有和珅强。
看到这里可能已经有许多人要喷我了,什么鬼?学富五车的刘墉居然能力没有一个大贪官强?开什么玩笑?
但无论我们愿不愿意相信,事实就是如此。和珅能做到位极人臣,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的,不然又怎么会深得乾隆的信赖和器重呢?乾隆又不是傻子,喜欢和珅自然是有其理由的。
有能者居之,这是自古以来都适用的法则,和年龄其实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只有到了二人能力相当或者对等的时候才开始审视资历。
***如和珅没有能力,只会拍马屁,就光凭这点小破手段就能成为大清的权臣?那简直是想瞎了心在做白日梦啊。
和珅职位比刘墉高原因有三:
和珅的能耐绝不仅仅是拍马屁那么简单。在乾隆时期,有许多重要的事务都是他帮助乾隆决断的,而且乾隆交给和珅的事情和珅都能非常圆满的完成,简直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好榜样。再加上嘴甜,就更讨人喜欢了。
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混的很好,这是毫无疑问的。
刘墉智斗和珅,历来都广为流传。实际上,刘墉根本没有与和珅叫板的实力,更没有与和珅真刀真枪的对着干过。一是因为刘墉经过挫折后,处事变得圆滑,唯皇命是从,完全失去刘统勋刚正不阿的风范;二是因为他虽然年长和珅三十多岁,但职权远不及和珅。
刘墉进士出生,当过知府、学政、道台、内阁学士……一路磕磕绊绊;和珅咸安宫学毕业,侍卫出生,被乾隆看中后,一路高歌猛进。刘墉出道很早,为什么职位却不如后辈和珅呢?
刘墉是***,和珅是满人,两者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清朝以少数民族问鼎中原,历代皇帝表面上满汉一家亲,骨子里都重满轻汉,尤其在重要岗位的人事安排上,往往都是满人优先。
在入关前后,入旗比较容易,只要投身大清的事业,就能拥有旗人身份,比如投降大清的“三顺王”。后面归顺的明朝士兵,也只能纳入绿营,待遇就差了一大截。随着清朝定鼎中原,旗人的身份特权加重,含金量越来越高,入旗也越来越难,甚至几乎不可能。雍正年间的岳钟琪,战功赫赫,做到了大将军,才拥有入旗的机会,但他却不懂得珍惜。
刘墉的***身份,在朝廷眼里,就好比一个编外员工,而且几乎没有转正的机会;和珅是满洲正红旗,是满清自己人,属于编内员工。他们两人,即使在其他因素对等的情况下,乾隆皇帝也会更青睐和珅。
刘墉出生于书香门第,又是进士出生,在儒学方面的功力自然比较深厚,要不也不会被人称之为“浓墨宰相”。可能正是因为刘墉在四书五经方面花的时间过多,限制其才能的发挥,纵观其一生,政绩亮点并不多。
与其说刘墉是官员,倒不如说他是文人。吟诗作画可以一枝独秀,搞点文字玉也还行,做起事来懒懒散散,还经常被领导批判。当主[_a***_],随意录取不合格者,被罚俸禄;教皇子读书,结果旷工七天,还被皇帝降职。
和珅虽没考上举人,但才华丝毫不逊于进士,甚至更加突出。比如,他会满、蒙、汉多种语言,科举出生的人就没有这项才能。在清朝官场,懂满汉双语是一项重要技能,因为皇帝是满人,朝廷众多的机密都是用满语表达,不会满语,很多事情就参与不了。再比如,与马戛尔尼出现礼仪之争,其他人搞不定,和珅就能顺利摆平。
在处理与乾隆的关系方面,和珅“吹溜拍马”的功夫,堪称教科书级别,这一点,其他人还真没法学。他能时刻将皇帝放在心里,忧乾隆之所忧,急乾隆之所急。
中进士的先后以及年龄的大小,和职位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何况清朝还有特殊情况。
众所周知,满清人少,所以为了保证满清的绝对统治,整个清朝,满臣的升迁都要比汉臣容易,重满轻汉是实际存在的现象,金字塔的最上方,始终是满清。
如果某位汉臣和某位满臣能力相当,朝廷升迁时首先考虑的是满臣,甚至满臣能力稍有不足也会被忽视;如果某个职位空出来,朝廷的第一选择也是满臣,满臣实在不行了才会考虑汉臣,越往上,汉臣也难。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臣集团才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崛起,成为清廷的重要力量。
刘墉、和珅的年代,还没有太平天国,八旗的腐化也还没那么厉害,清廷对汉臣没有后来那么倚重。何况,就算抛开满汉之别,和珅的能力也不弱于刘墉。
和珅是满州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和大部分堕落的满清子弟比起来,他从小就很有上进心,考上了咸安宫宫学(清廷为八旗子弟开设的学校,雍正七年设立,每次只招九十人),熟读四书五经,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
当然了,和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汉臣比起来,和珅在学识上还是差一些,科举没中。如果他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埋头再考,但他是满人,就有了另外的机会,承袭了祖上留下的三等轻车都尉之爵,后来又被授三等侍卫,选为补粘杆处侍卫。
这让他终于走到了乾隆皇帝面前。
历史巨贪和珅,是怎么被乾隆皇帝发现的?又是怎么走上青云之路的?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某天,已经63岁的乾隆正在御花园中游赏春光,忽然一名侍卫匆匆为乾隆皇帝带来云南大金川前线的战报,上面说到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细细读过后,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面对皇帝的盛怒,旁边的人都战战兢兢。此时身为三等侍卫兼补粘杆处侍卫的和珅大声回道:“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当初季氏将攻伐鲁国属国颛臾,身为季氏家臣冉有、季路赶紧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老师孔子。孔子就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来指责冉有。其中一个方面的意思就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身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这样的回答出自一名侍卫之口,而且回答的如此切题,深合这位皇帝的胃口,当然让乾隆感到好奇。和珅一下就得到乾隆的赏识,提拔为皇帝的仪仗队侍从,从此之后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皇帝。
这年和珅23岁,开始平步青云,跟着出任管库大臣、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
和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得来的,也来源与和珅的长期准备和不懈努力。
和珅虽然身为满族,但小时候就父母双亡,只有与自己弟弟和琳及一位老家丁生活。从小和珅就知道抓住机遇、出人头地的重要性,也时刻为将来准备着。
后来和珅考上咸安宫,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更得老师吴省钦、吴省兰喜爱。据说和珅就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起当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了,经常揣摩乾隆皇帝的喜好,并有意模仿乾隆皇帝的字体,就是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得到皇帝宠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和珅职场晋升技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和珅职场晋升技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