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曾国藩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曾国藩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职场人宁学曾国藩不学王阳明”,你对两位历史人物了解吗,请教如何理解这个说法呢?
职场人应该是:“先学曾国藩、再修王阳明”。先学曾国藩,不是学他的圆滑老道,是学他的百折不挠、屡败屡战、锲而不舍的韧劲!再修王阳明,是因为你一定要经过摔打、磨练才能够悟出“心学”的真理。曾国藩是很推崇王阳明的,如果说曾国藩是指导你如何在职场中混的如鱼得水、风生水起。而王阳明就是让你如何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到达职场的最高境界!两者相得益彰。
王阳明之学与曾国藩之学,都蕴含心法。前者一步到位,心外无物/无事/无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顿”。后者,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曲径通幽,是“渐”。两位之学,世人有能说到的,大有人在,但极难做到。若能顿渐一体,应境对机自如,定是世上超级高人。
有这么个说法:王明阳的东西是写给百姓看的,曾国藩的东西是写给皇上看的,王明阳的叫心学,曾国藩的叫心机学,王明阳的心学在操作层普及,曾国藩的心机学在管理层普及。我这么一说您这么一听。别抬杠,我不接着。谢谢。
感谢邀请,我从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认为这个问题提的对,也不对。
一、提的不对,是指曾国藩与王阳明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是两个层面,两种境界的人。
王阳明是得道禅师,悟道的哲人;曾国藩不过俗世之中的一个实践者,或者是应用王阳明理论而付诸于实践的一个受益者而已。
王阳明身处职场,但并非职场中人,职场只是他格物致知的一个渠道,一个路径;而曾国藩却是地地道道的职场典范,职场教科书。也就是说,对于王阳明来说,职场是为了悟道,而对于曾国藩来说,悟道是为了职场。
就像有个玩笑,哲学家和乞丐的对话,“你活着是为了吃饭,但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二、提的对一一“职场人真的要学曾国藩”,因为王阳明你根本学不了。
身处职场之中,想获得职场的成功,曾国藩无疑是一部经典的教科书,虽然有的人认为他在“立德”方面欠缺,但是立言、立功都堪称楷模。
但是跟王阳明却无从可学,无法超越。
古有事德、事功、事言之三不朽。曾国藩位极人臣,剿灭太平天国,撑起大清朝半壁江山,著作等身,唯有道德,的确亏欠。对大清官场洞若观火,老谋深算,进退自如。所以现在职场纷纷效法,无可非议。至于王阳明,那可是大明奇人,格物致知,龙场悟道,发明良知,创造心学。三不朽件件占齐,千百年来,除孔孟外,唯一的圣人。职场人怎么学?只能高山仰止,望其项背!就像写诗可以学杜甫白居易,人家李白随便一说都是神来之笔,学的了吗?好像谁说过:唐宋八大家,后人写文章,最好学曾巩,是一笔一句练出来的,天才是不可模仿的。
曾国藩靠什么组建起了强大的湘军?
湘军的招募有个特点:将必亲选,兵必自募,饷必自筹。曾国藩当然有一套自己理论,在《清史稿·乡兵》里,曾国藩说得很清楚,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
图为湘军使用的军刀,湘军的武器冷热兵器各占一半,冷兵器有刀、钗、剑、棍,热兵器有大炮、抬枪、喷筒等。
在《曾文正公奏稿·复议练军事宜折》这样记载,“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所以,湘军的这一特点,改正了绿营“军兴调发,而将帅莫知营制,将与将不相习,兵与兵不相知,胜则相妒,败不相救”的缺点,战场上,湘军一败再败,都能迅速聚拢再战,不像八旗绿营一打就散了。
图为同治皇帝嘉奖湘军九洑洲战功圣旨。
《湘军志》记载湘军募兵的另一个特点,“须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民土气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为人诚实,能吃苦耐劳,易于培养出服从命令,奋发勇敢的军人作风,所以入伍后,在营则恪守营规,临阵则禀遵号令,较之随营招募游手无赖之徒以充勇丁者稍为可恃,当年曾国藩每打一座城,基本都***用土攻用业,深挖战壕,士兵主要工作就是挖沟,这正是农民所擅长的。
图为雪帅,彭玉麟的手迹。
另外《曾文正公杂著·营规》记载,湘军招募的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性、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这样做的好处是“勇丁均系土著生长之人,有家室妻子之恋,故在营则什长、百长、营官、将领得而治之,散遣归籍则知县、团总、户长得而察之,遇有私逃,则营官,将领禀知本省,得按籍捕之”。所以,湘军的兵籍都掌握在将官手里,调兵作战之权也在各督抚手中,最终形成了晚清兵为将有的地方武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曾国藩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曾国藩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