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铁骑职业发展前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铁骑职业发展前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对于把铁骑(ji)改成铁骑(qi)你有什么看法?
首先,不懂教育的人美其名曰“跟随大众读法”,却不知教育的本意是什么。至少我们该让学生学会的应该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文化,倘若大家的读法无论对错,最后都可以按照大家这样来读,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那时,大家可真就成为了“大家”。
教育是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传承的最基本方式,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命运。不懂教育的人头脑一热便涌出一个念头而后公之于众,着实可悲!抛弃了原则,放弃了底线。
说到“骑”字,我们都知道它有两个读音:一是qi(阳平);一是ji(去声)。前者动词,可组词为“骑车”“骑马”“骑行”“骑士”等;后者名词,我们众所周知的词为“坐骑”。古诗文中我们常读到的是“一骑红尘妃子笑”和“翩翩两骑来是谁”等。
不仅此二字,非常多的汉字改了读音其实也就改变了它原本的意思,比如:“荷花”中的“荷”读阳平,是名词,“荷锄”中的“荷”读去声,是动词;“衣”字读阴平是名词,读去声是动词;“食”字读shi(阳平)可名可动,名词组词为“食物”等,动词组词为“食用”等,读si(去声)则只是动词,“喂养”之意,如“食马”等。
诸如此类,这里就不再繁举。
我的态度是,真理是不可改变的,不是谁说把1+1=2改成1+1=4就是对的,就被我们承认或认可的。故而无论什么人怎么改,我教学生包括交孩子都是按字的本来读音去教,因为真正的民族文化不能断送在我们的手中。否则,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亦不为过。
我不赞成把“铁骑(jì)”改成“铁骑 (qí)”,最明显的遗憾就是把古典和现代割离了。也许这样照顾了一些地方的现实,但割裂了传统,给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造成了许多烦恼。
比如,杜牧有一首著名的咏史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讽喻含蓄、意境优美,传统格律工稳、音律和谐,但如果把“一骑(jì)”读成“”一骑(qí),就干扰了诗的旋律了,也对整首诗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唐宋优美的格律诗词都遵守平水韵的,懂得平水韵的人读起来就和只会说普通话的人感觉大不相同。前者感觉到格律和意境的高度统一,后者感觉到的是美中不足,甚至以为和现代诗差不多。要是都用现代的普通话读古诗,很难真正体会到古诗声律的完美,这对传统文化不能不说是巨大的伤害。
不过,我们是现代人,也要面对现实,适应现实。我反对颠覆传统,但也支持尊重现实。如何才能实现传统和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割裂传统,也不能脱离现实。建议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要了解传统语言文字的读法,了解它们和现在的区别,这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起码比学习英语简单不知多少倍。
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现实的关系,既不能抹杀传统,也不能脱离现实。只有这样,才可能懂得中华文化并发扬光大。
把“铁骑ji”改读音为“铁骑qi”,据说教材已经***用了――其实去年我们有个老师上课回来,气冲冲地,原来因为“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读音问题,班上有学生在辅导班,培训老师说只有一个音了,学生很骄傲,教师很无奈。我用拼音打字,“一骑qi”系统能反应过来,“一骑ji”按照拼音词语是没有找到的。看来,这个修改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事实已经如此。
我是教师,对这些修改确实不同意,也没有办法。比如,新版人教版六年级现行语文教材,我们刚学习的这个:
图一,是课文学习前的预习要求,其中“韵脚”就是押韵的字,体现了诗歌韵律美。
图二是第二首诗歌,唐代韩翃的名诗。很明显,这首诗韵脚是“花,斜,家”,亲爱的朋友,按照今音朗读,还有韵律美吗?“斜xie”还能是韵脚吗?还得让学生承认“斜xie”是韵脚,和“花,家”都用发花韵,这是多么绕弯子的事情啊!
尊重传统,是必须的。传承与革新确实存在矛盾,这个读音问题已经深入人心,又是合乎历史文化的事实,改还是不改呢?想想我们汉字简化,最近的一次简化字最终也是无(有)疾而终……
我是一线教师,人微言轻,见这个问题禁不住回答几句,实为真实感受。在历史前进的滚滚潮流面前,我顺应自然,大家说应该改,我也会赞成改。毕竟语言是交流工具,大家都能理解音义,才能达成交流目的,是不是这个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铁骑职业发展前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铁骑职业发展前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