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职业单位发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职业单位发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事业编制的由来?
起源期
夏商周时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务员,国家的官员主要是国王的亲戚,他们的官职要世袭。到了春秋时代,诸侯国林立,君主也希望更多的人才参与管理,孔子提出了一个口号:“学而优则仕”。孔子的口号,宣布了建设高素质、高觉悟、高效率的管理与服务团队的主张,确定了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发展方向。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还没有严格的考试,基本上是以面试为主,岗前培训为辅;而岗前培训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吏为师”。
秦朝之后,中国经历了一段公务员制度的波动期。一个阶段是贵族制度,外戚干政,整个公务员体系受到沉重打击,考试自然无***常开展;另一个阶段是战争时期,一切以战争为中心,读书人很难找到用武之地。
如果按照编制是机构设置及其人员定量的定额这个定义来讲的话,中国编制古代就有,如设六部,每部设一尚书,两侍郎等规定,核定的就是编制。当然,中国古代核定的是领导职数,至于具体工作人员有多少,有标准无硬性规定。
不过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明显,但同一岗位的人员收入无显著差异,***取的是“单轨制”的劳动用工模式。后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提出“要实行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自此,员工身份被切割为“编制内”与“编制外”两种类型:“编内”人员稳定享有各种***待遇,“编外”人员劳动关系不稳定,也不享有“编内”的各种***待遇。
第一,编制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享受事业单位工作待遇。但实际操作中,因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同,有些地方教育系统在缴交社保方面只缴交部分,不缴交生育保险和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有编制的工资组成由基本工资、津补贴、职称工资等组成。职称工资可以随着职称升高而升高,工龄增加工龄工资随之增加。无编制人员工资固定,在职称晋升和工龄方面,一般无法保证。近几年虽然在改革,但实际操作中仍然与在编存在很大差异。
第三,有编制的工作更有保障,更稳定。可以调动,退休后享有相应的社保和职业年金。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条例的历史?
答案是:1.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是为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促进公共服务的发展而制定。
2. 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条例制定背景:2008年3月,根据2003年《***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要求,原人事部会同中央组织部起草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送审稿)》,报请国务院审批。
3. 2011年,国务院法制办在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地方***和事业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征求意见稿)》(共十章 68条),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4.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
5. 2014年4月25日,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652号)。
6. 2014年5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全文(共十章 44条),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职业单位发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职业单位发展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